雪泥留爪

Teachings

几片白云留不去,一轮明月又飞来。

多情云月空山冷,眼底幽闲不用栽。

正当情深的白云缭绕在禅房外,怀旧的明月又倏忽影现於眼前。空旷的山峰虽然寂寥清冷,但是有云月相伴,浑然结为一体。这种赏景抒情的优闲心境当下涌现,是不用慢慢去栽培的。

这首诗是香港源慧法师於一九七零年代所作的山居杂咏。源慧法师不但讲经说法辩才无碍,而且擅于诗画。他所作的山居诗,恬谧淳朴,禅意盎然,令人读后有超尘脱俗之感。他时常静居于「安养」或「宝莲禅寺」,因此他的诗集《雪泥留爪》内大多数的诗境,都是来自青山和大屿山的旷野风光。

明月清风,白云旷野,永远都与山居者结下不解之缘。源慧法师驻锡其间,时常以白云山野来形容他闲逸致远的禅境:

野寺山荒石径斜,白云深处一僧家。

柴扉虚掩无人问,一任寒风扫落花。

源慧法师热衷于讲经说法,经常奔走於众会中,所以亦有颇多世俗的应酬,但他却处淤泥而不染,并没有耽误在熙攘喧哗的俗务中:

从来不识扬州路,莫问扬州路几重。

一自芒鞋收拾后,山居寂静过残冬。

「从来不识扬州路,莫问扬州路几重。」扬州是借喻为繁华热闹,营营役役的尘世。凡夫终日追逐名利,耽吟於五欲享乐之中,但僧人已经超出世累,所以请勿相问尘世的俗事。

「一自芒鞋收拾后,山居寂静过残冬。」冬节已到,所以收拾芒鞋,譬喻不再去云游参访、或者讲经说法了,要好好潜心静修,於恬淡清逸的山中度过残冬。

时至除夕,残年马上就要消逝了,新的一年又要开始,自己反省下过去一年来的弘法事业,时常接受施主的供养,真是太惭愧了。结算一下,欠下这些米油钱,怎样去清还呢?

如何今夕遣穷年,结欠檀施米油钱。

不善营谋生计短,难清旧债过明天。

出家人必须於「结夏安居」之竟日,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如法,然后向清众宣示自己所毁犯的过错,发露忏悔,佛门称此举为自恣(梵文:Pravarana)。其实,行者不需要等待「结夏安居」才自恣,每天都应该自我反省。在源慧法师的山居杂咏里面,有很多自恣,甚至有时自嘲的诗句,充分表示他谦逊自律,努力进取的精神。他有一首山居咏怀是这样的:

山居不解山居乐,徒住山中廿八年。

云水初来新面目,老僧坐说旧山川。

禅参枯木非圆旨,身懒和衣共日眠。

吃尽千家檀越饭,何曾还得半分钱。

「山居不解山居乐,徒住山中廿八年」,住在大屿山「宝莲禅寺」和青山「安养」两处已经廿八年,他自谦并没有勇猛精进地修持,虚度了不少光阴。

「云水初来新面目,老僧坐说旧山川。」初来的时候,对这里的丛林清规颇为陌生,幸好当时的「老参」说了很多山居传统的修行情况,但是自己所参的是无见地的枯木禅,有时阅经至深夜才睡,以至日上三竿还未起床,所以他说「禅参枯木非圆旨,身懒和衣共日眠。」

源慧法师是一位对自 修要求甚高的行者,不但时常反省忏悔,还不断勉励自己要尽出家人的本分,精进修持,弘法利生。他自嘲:「吃尽千家檀越饭,何曾还得半分钱。」每天所吃的都是十方檀越所供养的米饭,但是自己有没有尽力去弘扬佛法,回向施主?

源慧法师说法时口若悬河,辩才无碍,而且擅于诗书画,所以不少听众都很惊赏他的才华,往往於法会后驻足打听他的年龄、背景、家庙在哪里等琐事。他对此往往不愿意随便作答。他在青山「安养」时,有感而写有以下一首诗:

处处随缘处处家,相逢何必问年华。

愿君惜取当前事,自有阳春影晚霞。

出家人云游十方,讲经说法,到处为家,稍生妄想,就很容易牵缠於世累中,因此不应随便攀谈俗事,所以他说「处处随缘处处家,相逢何必问年华」。

「愿君惜取当前事,自有阳春影晚霞。」《金刚经》说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一个人的年华必定会随着岁月而消逝,何必执着过去的事情呢?无论是苦,是乐,逝者已矣!对于现在的苦,不要耿耿于怀;对于过去的乐也不要贪恋追忆,因为当前修行的事情最重要,如果能努力做好,明天自然会欣欣向荣,犹如和暖的春光与灿烂的晚霞互相影照。

古德云:「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」《雪泥留爪》山居杂咏,不但文辞优雅,超尘脱俗,而且蕴藏着一位弘法者的奋志,令人百读不厌!

 

 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