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江花月夜

Teachings

今日的江水已非昔日的江水,亦未成为将来的江水。

“禅”,予人最大的启示,在于证悟佛性;而“诗”的功能,在于抒发情怀。佛性是本体,属于真心,情怀是知见,属于妄心。无论真心、妄心,都是同出一心,所以“禅”与“诗”都是从心性流出的亲历感受。有时一首隽永的诗偈,在托物咏志,怡情悦性之馀,也能显示“禅”所参悟的人生真理。唐朝张若虚写了一首诗,题名“春江花月夜”,既禅意盎然,亦诗情超逸,愿与读者分享。

诗曰:
江天一色无纤尘, 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。
人生代代无穷已, 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
单咏诗篇题目,就已令人心怡神往。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,这五种景色充分地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,构成引人探究奇妙的艺术境界。

一个春天的晚上,皓月当空。作者陶醉于皎洁月色,产生各种奇妙的幻想。“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”,江水与夜空成为一色,清净无尘。在这纯净的背景上衬托出一轮皎洁明月,给月亮赋予了生命的气息、与孤独的情怀,融为一体。

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。此时,明月高悬空中。试问,江边上何人最早看见月亮的呢;而江上的月亮,又是哪一年开始照人的呢?然而,这些都是永无答案的议题,只不过是笔者借景而抒发心中所想像的宇宙秘密。就好像哲学家,探索人的生命从哪而来一样:宇宙是怎样形成,人是怎样开始的呢?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谜,成为永远悬而未的公案。

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”。人,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,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。人的生命,终究是短暂的、无常的;而江月总是生于海上,悬于空中,却绵远流长,随时间而运行不息。

其实,春江花月夜也是因缘所生法,表面看来湛然不变,但其自性也是空的,不是永恒的。《金刚经》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修学“观一切法空”的行者,虽处于景而不会被景所迷,所以诗人继续说:“江月年年只相似”。须知昔日的江水流逝,已一去不复返矣;现今的江水亦穿流不息地运行;将来的江水尚未到。这样,究竟过去、现在、将来的江水,有否片刻止息呢?今日的江水已非昔日的江水,亦未成为将来的江水。江水,只不过是相似而已。

“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”。作者望月而抒发奇想:不知江月正在等候何人呢?其实,孤月并无等候任何人。我们只不过是百年之过客而已;孤月亦只不过日复一日,看滚滚长江不歇息的流逝。

这首诗从月上写到月落,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幻境结合在一起,写得迷离恍惚,气氛朦胧。诗的感情随月下景物的推移,逐渐展开、变化,忽此忽彼,亦虚亦实,跳动,断续。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,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义理,值得深入发掘。这就是人生的奇妙,但亦是人生的无常、短暂,生离死别的苦痛。

古代不少诗人对于宇宙这种永恒的变化,尤其对皓月当空,留下很多隽美的、不朽诗句。诗仙李白曰: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浩瀚明月皆如此。”(“把酒问月”)。而“春江花月夜”以五种景物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境,令人一方面赞叹大自然之美;另一方面启发无常、苦、空的生命思维,不愧为诗中之极品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