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安心

Teachings

佛教的安心法门甚多;每宗派都有其独特之处。仅以天台宗《摩诃止观》来说,安心之法,就开有六十四种。但是,对于一般初学者,必须修习较易理解,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法,才能产生直接的效用。

若欲安心,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
 

正确的人生观

每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,及今世所遭遇的逆境,遂构成困扰身心的忧虑。众生的业力各异,所以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:

有些人屡遭困境,而自己又缺乏坚毅不屈的意志,于是认定生命是无尽的苦恼,不敢面对现实,遂至抑郁颓萎,表现得悲观消极,只冀求生命的终结快点来临;亦有些人的事业顺意,认为生命是乐多苦少,于是执著世间的名利财富,表现得乐观积极,时刻眷恋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这两种人都走入了情绪的极端。

极度悲观的人,不会理解生命欢乐的一面,亦不能从逆境中成长,汲取教训,建立智慧与自信;过份乐观的人,漠视生命痛苦的一面,执著永恒的占有,障碍智慧的增长。他们连自己的心境尚且不能安住,更遑论净化妄心,修习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?

所以正确的人生观,应该采取中道:既不悲观,也不乐观;既不执著痛苦,也不耽湎快乐,切实地与亲友们过著同甘共苦的生活 。

 

处事明白因果

「因果」即是「因缘果报」的意思。「因」是每件事物产生的重要因素,「缘」是帮助「主因」成就的助缘;而「果」即是一件事物,由「因」、「缘」和合所建成的结局。

曾有人问:「为什么有些人做好事反而得恶报,做坏事却可以得到善报呢?」须知因果律是贯通三世的 — 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我们除了现在的一生,其实已经有无数的「过去世」,佛家称之为「轮回」。今世行善遭恶报,而做恶事反得善报,这并非是因果报应脱了轨,而是今世行善的人,前世做了坏事,到了这一世,因为恶缘先成熟,所以先承受恶果。至于今世的善行,则有待来世的善报了。须知「因」和「果」之间,「助缘」在什么时候成熟,有赖于各种「增上缘」的和合,所以是迟早不定的,所谓「若还不报,时辰未到」,便是这个道理。

其实,人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去改善先天的业因。如某人前世种下了今世要做穷人的因,今世遂生为穷人;但他发奋图强,以栉风沐雨的精神去克服种种的困难;而且懂得布施结缘,种下富有的因。那么,贫穷的环境,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了。

这是将过去的「因」,加上现在的「因」;祇要善业的势力较强,综合起来,就能成就了当下改善的「果」。所以「因果律」并不是消极的「宿命论」,而是积极的「自力更生论」。

古谚云: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」,所以我们处事要深明因果的道理 — 种善因得善果;种恶因遭恶果。

 

理解「无常苦空」

佛教指出人生的「无常」、「痛苦」与「空幻」,其目的是要人提高警觉,不要沉湎于短暂的乐事中,空过此生,必须赶快修行,脱离「娑婆」世界的痛苦;并非导人生起消极厌世的邪见,走上逃避现实的途径。

佛陀最初宣说的「四圣谛法」 — 苦、集、灭、道 — 第一谛就是要「知苦」;因为要认识痛苦,才能分析其原因,找出脱离的方法,然后依法修行,达到自在解脱的「涅槃」。

《妙法莲华经》说:「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。」人生有细说不尽的忧苦困厄;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。

就世界的总相而言:人类的历史有那一年不是在战乱与天灾中度过?单以中国为例:每次王位的更替,朝代的转移所展开的暴力与杀戮,带给老百姓的痛苦,岂仅一部廿四史所能赅括!自然界的灾害 — 如地震、旱灾、飓风、海啸、水灾、瘟疫等 — 就不言而喻了。

从众生个别而言:人的「五蕴」身心都在瞬息万变之中。身体有「生」、「老」、「病」、「死」的生理痛苦;精神有「求不得」、「怨憎会」、「爱别离」、「五蕴炽盛」的心理忧苦。这人生八苦谁人能幸免?

一切事物的存在,不过是因缘所生法: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没有其自主、独存性,所以是「空」的。万物不能永恒地存在,所以是「无常」的。在漫长辽阔的时空内,人生不过是电光一闪而已。

须知一切顺境、逆境、乐事、苦事相迭生灭,所以无一境况是永恒的。理解「无常苦空」的人,处于顺境时不会耽溺于乐事;遭遇逆境时不会沉湎于悲哀,因为一切都会改变:顺境会变坏,逆境亦会转好。「无常苦空」将带给我们希望,因为只要依佛法去修行,就可以离苦得乐,激励我们发奋图强,引领我们超凡入圣。

凡事退一步想

在人生道上,不顾一切地向前横冲直撞,拼命争取,是很容易使身心受损的。很多时,如果能够将步伐稍为缓慢下来,退一步再想一想,很多不必要的纷争、忧虑等烦恼,便可迎刃而解了。

憨山大师说:「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;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」他所劝勉的「忍辱柔和」妙方有四义:(一)遭詈骂时默而不报,以沉默折服恶口;(二)遇逆境时心平气和,以理智解决烦恼;(三)受嫉妒时宽容对待,以慈悲消弭怨恨;(四)被毁谤时谦让顺受,以无我化解祸害。忍辱能防止一切外来的烦恼,是菩萨所修持的六度波罗蜜之一,称为「忍辱波罗蜜」。

出家人所穿的袈裟,又名「柔和忍辱衣」,披之令人防心离过,故喻为护身之衣。由此可知,忍辱在佛法的修持中是何等重要!

古德云:「退一步海阔天空,忍三分何等清闲。」退让的人生,并不是懈怠懦弱,而是在谦逊之中培养坚忍的耐力。

 

常感少欲知足

物质的需求是人生所必要的,但不少人为了物欲的无限追求,而衍生了生活的种种困惑,陷于忧愁苦恼之中。学佛的人,对物欲应持有何种态度呢?佛陀提示了「不苦不乐」的中道生活,反对纵欲奢侈,也不赞成摧残身心的苦行。

善于安心的人,必会珍惜当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《慈悲三昧水忏》说:「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快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犹不称意。」我们要少欲知足,不应为了过份的欲望而弄至焦渴不安,制造纷诤、引发罪行、或率意轻生。

 

长养善良心地

凡事先要立下正确的「因」;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正确的「因」是指「善因」,反过来说就是「恶因」。千万不要种下「恶因」,否则会带来「恶果」。所以《易经》讲: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

学佛者除了「诸恶莫作」之外,还要「众善奉行」。所谓众善,基本上有十种,称为「十善业道」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见。对于初学者,佛法的信心尚未坚固,彻底遵照这「十善业道」去实行,是一件难事;必须假以时日,渐次修习。但无论阁下信佛与否,必须常常保持一颗良善的心。经上说:「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,三世因果,循环不失,此生空过,后悔莫及!」如果我们时常广植善因,必会为此生、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。

 

保持冷静头脑

当我们处于困境时,首先要冷静下来,不要被自己情绪的心魔所牵缠,变得忧悒不安或气忿难平,以免损坏自己的健康及影响家人。祇有保持平静的心,才能运用理智去分析处境及找出解决的方法。

其实逆境不是无因而起的,既种下了逆因,就必须勇于承受逆果,从中汲取教训,检讨错误,然后整装待发,再向明日的目标迈进。

 

自力他力兼备

依自己的力量来造就一切智慧和功德,称为「自力」;反之,依佛菩萨的力量来造就者,则称为「他力」。据《菩萨地持经卷一发菩提心品》及《大毘婆沙论卷四》所述:利根之人,可用自力修行;钝根之人,则需藉他力修行。我们是业障深厚的凡夫,现处于「末法时期」,若无佛菩萨的指引,怎能如法修行,消减罪业?

所以任何安心法门,必须「自力他力」兼备,才能产生有效的感应。

「自力」即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安心,如上所述:建立正确的人生观、处事明白因果、理解「无常苦空」、凡事退一步想、常感少欲知足、长养善良心地和保持冷静头脑。「他力」是祈求佛菩萨的护持加庇:如拜佛、诵经、持咒、拜忏等行持。两者同样重要,如飞鸟的双翼,缺一不可。

慇勤的读者们,当你对现时的处境感到惶恐不安时,与其浪费宝贵的光阴在忧虑和畏惧中,不如尝试上述安心法门:先去理解它的义理,然后实践于生活内;并且每日至诚祈求佛菩萨的加庇。若持之以恒,必会转危为安,产生不可思议的感应。

 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