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忆念」及「重罪轻受」之意义

Teachings

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于佛法中虽属「事门」,然而其中涉及教理甚多,末学将会在本网站稍后几期,陆续与大家分享经文内容。 其中很多人在读诵时,对经文提及「亿念」及「重罪轻受」之意义甚为不解,让我们在这里来探讨一下。

佛告阿难陀。 往昔之时雪山南面。 有金曜孔雀王于彼而住。 每于晨朝。 常读诵佛 母大孔雀明王陀罗尼。 昼必安隐。 暮时读诵夜必安隐。

孔雀王日暮晨朝以咒自护,所以《孔雀咒》即名曰 Paritra,译为拥护是也,纵追溯自七世纪或六世纪亦不例外。 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「自有众生,非因父母而得生长,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身。」 佛说法被喻为震法雷鸣法鼓,比喻众生听闻法音,顿生根发芽,犹如春雷一动,草木生芽。

阿难陀彼金曜孔雀王。 忽于一时忘诵此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罗尼。 遂与众多孔雀婇女。 从林至林从山至山。 而为游戏贪欲爱着。 放逸昏迷入山穴中。 捕猎怨家伺求其便。 遂以鸟羂缚孔雀王。 被缚之时忆本正念。 即诵如前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罗尼。 于所紧缚自然解脱。 眷属安隐至本住处……

佛告阿难陀。 往昔金曜孔雀王者。 岂异人乎即我身是

经中的孔雀王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身,经文以孔雀王的遭遇比喻众生因为贪欲爱着,放逸昏迷而堕落,流浪三途,痛苦异常。 若众生能迷途知返,及时得闻佛法,依此修行,终于可得解脱。

阿难陀。 此佛母大孔雀明王心陀罗尼。 若复有人。 欲入聚落应当忆念。 于旷野中。 亦应忆念在道路中亦常忆念或在非道路中亦应忆念入王宫时忆念。 逢劫贼时忆念。  阍诤时忆念。 水火难时忆念。 怨敌会时忆念。 大众中时忆念。 或蛇蝎等蛰时忆念。 为毒所中时忆念。 及诸怖畏时忆念。 风黄痰癊时忆念。 或三集病时忆念。 或四百四病一 一病生时忆念。 若苦恼至时皆当忆念。

何谓亿念?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八十三云:「言忆念者。  于所观察一切法义能不忘失。 于久所作久所说中能正随念。」 《大庄严经》卷一:「何故忆而不忘失? 答曰:以有念觉与心相应,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。」 华严大疏钞三十四上曰:「摄法在心,故名忆念。」

从这段经文中,让我们重温「忆念」之深意。

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:「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;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? 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 若众生心,忆佛、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;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」

这是以母子关系比喻十方一切如来,怜怸众生,就如慈母思念子女一样,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。 但是由于孩子的愚昧任性,没有珍惜这伟大的母爱,离家甚远。 倘若母子思念之情同样迫切,将会永不分离。 这个比喻说明众生由于长久流浪生死,佛一直在想念度脱众生,然而众生因为业障太重,暂时与佛无缘,佛也难以救度他们。 如众生也像母亿子般渴求佛法,不舍不离地遵照佛陀教导,努力修行,将会超脱六道轮回,离苦得乐。

我等末法众生,根机浅薄,迷惑障境,心力羸弱,唯有昂仗佛力,由佛力引发自力。 故需时刻不离修行,以佛力、法力、自心本具之力,三法契合,才能远离恶境,趋吉避凶,迈向菩提正道。

经文继续说:

何以故若复有人。 应合死罪以罚物得脱。 应合被罚以轻杖得脱。 应合轻杖被骂得脱。 应合被骂訶责得脱。 应合訶责战悚得脱。 应合战悚自然解脱。 一切忧恼悉皆消散。

经文意思是:应该被杀害的,籍由棍棒或赔款处罚而释放;应该被棍棒或赔款处罚的,籍由轻打;应该被轻打的,籍由被骂;应该被骂的,籍由责备;应该被责备的,籍由颤愠;应该颤愠的,自然而释放了,所有因此而来的忧虑烦恼都消失。

为何由死罪–被罚–轻杖–被骂–訶责–战悚–自然解脱? 在佛教来说,因果定律又如何解释呢?

《法苑珠林》:「但所造业有轻有重,若论轻业,事忏亦灭; 若论重业,有可转者,亦能转重令轻,谓三途业人中轻受。」

《庄严王陀罗尼咒经》:「若复此人由先恶业。 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。 所求不遂亲爱别离。 国土荒残王贼衰难。 由此经力现身轻受。 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。 或遭骂诨及余毁辱。 往诸业障即自消除。」

圣严法师对于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之论,曾有开示:

「从佛教的立场看,〝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〞是正确的因果观念。 但是,从因到果必须有因缘的配合,所以,有时候犯了重罪,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。 可见,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,从因至果之间,会受到其它各种因缘的影响。 例如说,同样是一粒稻种,由于播种的时节、土壤、肥料,以及人工配种等因素的不同,结果就会造成不同产量、质量、品种。 任何现象都不会出自于孤立的因及孤立的果。 …….」

家师观成上人在讲经时,常常以打球的方式去解说因缘果报:当打球时,发球手把球打向前方,在前往的途中,忽然有人用手或对象碰向该球,那么球就会转移了其前去的方向,落下的地点及力度便会更改,效果完全不同了。

由此可见,我们必须每天勤策忏悔持戒,止恶行善,发菩提心,精进修行,才能业障消除,成就佛道。

 

发表回复